两仪长在手,万化不关心:邵雍《逍遥吟》洞见本质,读完人生通透

发布日期:2025-06-24 01:01    点击次数:113

图片

图片

邵雍·《逍遥吟》

何事感人深,求之无处寻。

两仪长在手,万化不关心。

石里时藏玉,砂中屡得金。

分明难理会,须索入沉吟。

#01

何事感人深,求之无处寻。

释义:究竟是什么事情如此触动人心,想要追寻却无处可寻?

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对情感的困惑与思索。

人一生中经历过的感动,往往如风过无痕,又刻骨铭心。

就像面对壮丽的落日、挚爱的离别,或是一句直击心灵的诗词,我们心潮澎湃,却无法用理性完全解释或捕捉它,仿佛它既近在眼前,又远在天边。

这种“无处寻”的困境,恰恰揭示了人类认知的局限:最深刻的体验,往往超越语言的边界,只能用心去感受,而非用理性去剖析。

#02

两仪长在手,万化不关心。

释义:阴阳法则(两仪)始终掌握在手中,对世间万物的变化自然毫不在意。

真正的逍遥,不是逃避世界,而是超越世界。 

邵雍的这句诗,道破了中国哲学中“内圣外王”的矛盾统一。

手握“两仪”,意味着已参透宇宙规律;对世事变迁漠不关心,这不是消极避世,而是更高层次的智慧:当一个人掌握了根本法则,外界的纷扰便如浮云过眼,不值一提。

就像老子说的“为学日益,为道日损”,知识可以积累,但真正的道却要求人不断剥离外物,回归本真。

#03

石里时藏玉,砂中屡得金。

释义:石头里常常藏着美玉,沙砾中也能屡次淘出黄金。

世界上的至宝,无论是智慧、机遇,还是人的潜能,常常被粗糙的外壳包裹,如同“石中玉”“砂中金”,需要慧眼和耐心才能发掘。

我们习惯于追逐显而易见的光鲜,却忽略了那些潜藏于平凡甚至逆境中的珍宝。

佛家讲“烦恼即菩提”,道家言“大道至简”,都在说明最高深的道理往往隐藏在最普通的日常中。

所以不必总是向外追逐,而应学会向内审视,在平凡中见非凡,在混沌中寻真金。

若能做到这一点,便已掌握了邵雍所谓的“逍遥”真谛——超越表象,洞见本质。

#04

分明难理会,须索入沉吟。

释义:(道理)明明清晰可见,却难以真正理解,必须深入思考、反复琢磨。

我们往往以为道理“分明”易懂,可真正去理解时,却发现它如水中月、镜中花,难以捉摸。

这种困境,恰恰说明智慧不在表象,而在深层的思索中。

很多人抱怨“懂了那么多道理,却过不好一生”,正是因为缺少沉吟——没有把知识融入生命体验。

陆游说“纸上得来终觉浅,绝知此事要躬行”,王阳明强调“事上磨练”,都在呼应邵雍的观点:深刻的领悟,必须经历“认知—思考—实践”的循环。

当你面对难题时,不妨少一些急躁的求解,多一些深度的思考;少一些浮光掠影的浏览,多一些反复的琢磨。

唯有如此,那些“分明”的道理,才会真正成为你生命的一部分。

图片
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